近期聽到身邊的人詢問,金融股還可以買嗎?快篩概念股可以買嗎?
我直接回答,要追是還有機會賺啦但不建議,因為風險很高,萬一之後沒跑掉就要有被套個幾十年的心理準備🤣🤣尤其快篩!我沒多做研究,也就用開玩笑的方式表達我的顧慮。如果要玩,手速真的要夠快,對自己的手速沒信心、容易猶豫不決、患得患失者,要想清楚是否適合自己。
其實會想去追熱門股是人之常情,但還是要先冷靜想清楚。
因為升息消息不斷,一天到晚身邊的朋友常在「分析師說」什麼利多。各路媒體報導、專家紛紛表示:美國聯準會「暗示」2022年至少升息幾次,將升息多少碼(升1碼=利率升0.25%)。
看了這種說法,相信不少人已經把這些數字認定是未來將會實現,但我看了看這樣的說法(或標題)只想說:你誰啊?聯準會跟你暗示個屁!要有自己的想法才會進步啊。
市場上眾多消息,有很多時候就像選舉候選人提出的政見一樣,放消息要你的選票;而各家媒體報導、專家大力鼓吹各種消息的時候,我們反而要冷靜思考,這是不是想要你手上的錢或是股票?可能不見得,但肯定的是,他們要你的點閱跟觀看。
再來,政府要成立快篩國家隊前,各種檢測族群早已漲翻天,在清明連假前後本土新冠確診開始變多,快篩相關股票早已開始反應,例如某概念股從4/1開盤48.5元,至4/12阿中部長證實要組快篩國家隊當天收盤價來到74.7元,短短6個交易日已經漲了54%。
金融跟檢測股還能再追嗎?
這麼說吧,會這樣問的人想知道的是,買了會不會賺!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所以才需要透過操作策略來控管風險以及提升勝率。同一檔股票,不同人就算在同一個時間買進相同成本跟張數,因持有心態跟操作策略不同,最後會有人賺也會有人虧。
2021年11月,美國聯準會宣布縮減購債,表示經濟已經好轉到一定程度,不需要再大量印鈔來刺激經濟,但是從2019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狂印鈔票救市、刺激經濟,造成美元大貶值,加上疫情影響又造成後來物價上漲、原物料上漲等等,救通膨勢必會用到升息的手段,但會升多少、怎麼升都必須考量當時的經濟狀況跟市場反應等等各種因素才下決定。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推測到升息是必然,但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長線投資人就可以在這時候開始佈局了。
為什麼會說現在追金融或快篩要有被套個幾十年的心理準備,這雖然只是個玩笑,但如果追價沒跑掉就真的可能要套個好一段時間,歷史會不斷重演,上一波搭上讓人為之瘋狂的貨櫃航運韭菜們,在被割過還沒死透的現在又長出來了。
某航運從200多跌到140被割了一波,前撲後繼的韭菜又從130跌到90幾再被割一波,但是在90~100這相對低檔買進的人,現在卻有30%~40%以上的報酬率,好股票也會有高潮跟低潮,如果在浪頭上就先等看看吧,安全起見就等有甜甜價再考慮要不要持有,等不到也不一定要死守同一支,一定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不過200之路依然遙遠,而當時會一窩風擠上200樓,台股的日成交量是四、五千億以上,4成在航運,每天大約有2000億的資金在航運類股,動能極強,小白股神韭菜無腦追,市場信心一望無際!現在台股每日成交量不到3000億,航運類股佔不到20%,剩不到600億,資金動能跟被收割後的市場瘋狂程度很難再恢復往日榮光,要再突破200大概要等減資以後了吧😏這間套房不知要住到何年何月才能得償所望,景氣循環股的航運如果不在這一波景氣高峰解套,待景氣回落肯定套慘慘,看看以前那谷底的價格,簡直萬丈深淵。
有了航運的教訓再來看金融跟快篩。
美國2022年3月升息1碼,台灣也跟進升1碼,市場如雪片般飛來美國聯準會預計2022年要升息多少次,總共多少碼的消息,投資人預期台灣央行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跟進。其實聯準會也是如同前面所說,會考量經濟狀況跟市場反應等種種因素,看法隨時可能調整;而台灣,沒狂印鈔票,就印了些五倍券、農遊券等一些券來刺激經濟,相較美國而言就冰山一角都不到,而且物價上升也沒像美國那麼嚴重,再說之前美國印鈔美元貶值,台幣狂升已經對台灣出口造成衝擊,當時擋升值擋不住,現在能因美元升值而自然貶值何樂而不為呢?
這波金融股熱潮還能追嗎?我怎麼知道還會不會漲,不是常在看分析師嗎幹嘛問我,我也只是個小散戶啊😆看看之前市場的傳聞再看看近期某金融股的走勢,想想看市場是不是過熱?目前來說可能還有漲的空間,也可能信心不足而迅速下跌,誰知道?一般來說,股價要漲就脫離不了資金動能跟市場信心,兩者相輔相成形影不離,只要有一個不夠力,另一個也會馬上崩,這兩個東西沒了,股價拿什麼漲?這萬一一個反轉,升息不如預期的,人氣崩落還不跌慘?
看一下某金控股的走勢。
2007~2008年住過的山頂,至今15年過去,2022依然冷。如果你喜歡一套資金all in,萬一住山頂可以讓你冷很久。金融股還好,還有配股配息可以拿,住久了終究會解套的。
再來聊聊檢測族群,能追嗎?我本來對這些是沒興趣的,完全沒研究,直到這波疫情有了一點接觸。其實我也是後知後覺了,在2021年5月,台灣優良防疫好學生破功,全國升三級警戒,全球防疫好棒棒代表瞬間烏雲罩頂,檢測概念股在2020年5、6月的高峰之後又一相對高峰。當時想了,疫情反覆無常,如果有閒錢可以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在低價買入防疫概念股等著,就算再跌也有限,保守一點可以等國外有出現猛猛的新變種病毒出現的消息再買進,就賭它會進台灣,全球往來頻繁,防不勝防,進來的機率不低,屆時防疫概念股漲翻的時候出清,賺多賺少無所謂,最重要要能跑掉,因為如果恐慌程度不持續創高或對確診數感到麻痺,股價很可能會飛速下殺!如果套在山頂沒跑掉,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再來看看某檢測概念股的走勢。
2009年的山頂是什麼原因就懶得去找了,看看2020那支避雷針吧,最高價是163,就差那麼一丁丁就追上2009的頂峰,2009年當時的人如果還沒缺氧或冷死,11年後的2020終於可以下山了,如果腳麻沒跑的,看看要不要再等10年🤣🤣
2022年4月15日,這波疫情將台灣當日本土確診人數推破千人以上,政府已經組成快篩國家隊。其實在期待這次能不能重現口罩國家隊那波光景的同時,也要想到世界許多國家已經走向與病毒共存,而台灣未來勢必也將走向共存,或許該說現在已經不排除走向共存,同時也已經為了共存做準備。口罩有了,疫苗打了,現在在籌備快篩跟治療藥物,等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台灣就能與病毒共存。而,快篩國家隊的利多能持續多久呢?誰知道!你敢現在爬上來走在鋼索上搶錢,就要有摔死的心理準備再來搶,賺是有機會賺很快啊,但真的自己要做好準備,因為變化會很快,上沖下洗在所難免。看看那曾經突破200大關,頂峰直達216元的恆大,口罩國家隊的主角之一,至今2022.4.15日收盤價只剩42.9元,當時買一張20萬,兩年後只剩4萬多,如果之後脫罩與病毒共存,那因口罩而起恆大或許還有得跌,在武漢肺炎之前,它的股價通常在20元不到而已。
以恆大為借鏡,如果政府已經在為共存做準備,那這波可能是防疫概念股的最後一波,會走到哪不好說;除非未來又出現什麼新轉折,不然就目前的情況,等一切準備就緒與病毒共存之後,再有什麼確診高峰可能也感受不至於這麼深了,屆時防疫概念股還有什麼漲的動能呢?看到時的業績能不能撐起股價吧。那支今日收盤81元的某檢測概念股,未來當然還可能續漲,也可能會跌,這當然是廢話,但現在追漲成本80元甚至以上,就看你搶錢跟控制風險的功力了,如果出現市場信心、資金動能不足的情況,檢測試劑的需求不是這麼急迫了之後,股價從哪起來,就可能回到哪裡去,別忘了2009住在山頂的,等了11年才有機會下山的故事。
所以,回應文章一開始的萬一沒跑掉就要被套個幾十年的心理準備這句玩笑話,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我已習慣用玩笑來勸世,這背後的邏輯就在這裡,但並不是人人都能聽得懂或聽得進這一串顧慮,我只能說...追得過是勇士,追不過是烈士🤣
投資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才能走得長久,如果心態不正確,考慮不夠周詳,就算一時賺到了錢,也會因錯誤的心態在未來再吐回去。